商朝统治者注重甲骨卜,周王朝则看重筮占。筮占就是将蓍草按一定程式排列组合,得出由一组数字构成的卦象,而据以推测未来吉凶的占卜方法。
蓍草,据宋朝陆佃《埤雅》介绍,形状如蒿,丛生,高五至六尺,一本有草茎二十余,多者达五十余茎,秋后枝端开红紫色花,形如菊花。对于蓍草,古人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蓍生七十岁生一茎,七百岁生十茎。神灵之物,故生迟留;历岁长久,故能明审。(王充《论衡·状留》)或说:“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茎。”(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在筮占前,求卜者还必须沐浴斋洁食香,以示虔诚。筮占方法极其复杂。记载周朝筮占之法的书称《周易》,《周易》以卦象来卜吉凶。
《周易·系辞传》记有取卦象之法:
汉上易传十一卷周易卦图三卷“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意思是:
取蓍策五十根,以象征太极“大衍之数”。
然后先拿去一根,即所用蓍策为四十九根,再分而为二,以象征天地,加一而象征天、地、人三才。
以四去除双手所持蓍策来象征四时,去掉余数以象征一年中的闰月,如此分揲三次,将所得之数除以四,得数九(老阳)、八(少阴)、七(少阳)、六(老阴),如此而为一爻,以“—”表示阳爻,“–”表示阴爻,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合三爻而成一卦,由三爻的不同排列而形成八种不同的组合,即为八卦:
乾卦,象天;兑卦,象泽;
离卦,象火;震卦,象雷;
巽卦,象风;坎卦,象水;
艮卦,象山;坤卦,象地。
由此反映了古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自然发展观。
将八卦中的两个卦象上下相叠,就可以组成六十四种卦象,称作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爻,自下而上表示一(初)至六(上)爻,初爻代表事物的初始阶段,其未来尚难预测,而上爻的变化最易了解,因为阴阳交替,物极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否极泰来,祸福相随乃是天之常道,也是古人根深蒂固的预测观。
传说八卦是上古神话人物伏羲通过观测天文、地理、人类自身以及身边万物而创作,“以同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用八卦占卜难以满足社会的复杂情况。所以至商朝末年,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时,将伏羲八卦衍变成六十四卦,对易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据考古发现:
在商、周之际用于占卜的龟骨上,还时有发现刻着一些由一组六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卦”。如陕西岐山凤雏村出土的西周初甲骨上刻有“五八七八七八”、“六六七六六七”等数字,长安张家坡出土的西周初甲骨上刻有“六一一八六六”、“一八八八八一”等数字。
这些数字,据今人研究显然与八卦的爻象排列有关系。但这一组数字有六个,是八卦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时的情形,是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后的面貌了。
《周易》是一部用六十四卦象预测吉凶的占卜书,有经和十翼两部分组成,大约在西周中后期经过多人之手编撰而成。“经”由卦图和卦辞、爻辞构成,卦辞、爻辞是对卦图的说明判断之辞。巫觋、卜史通过使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进行占卜,就可以给每一卦增加更多的神秘成分,使自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以随机应变,加上卦辞、爻辞含义的不确定性,更保证其能随心所欲地解说卜问的问题,而不会陷入窘境。
师卦卦象——坤上坎下:
其卦辞作“师:贞,丈人,吉无咎”,是吉兆,但爻辞里有几条附有条件的凶兆:”
初六,师出以律,否藏凶”,如果出师的军律混乱,才是凶;“
六三,师或舆尸,凶”,即在位者没有自知之明,亲自出马,为凶;“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其条件为不是长子出师,而是弟弟帅师,才是凶。
像这样以出师为比喻的卦辞、爻辞,在应用于嫁娶、出门、农务、渔捞等其他事项时,卜史就可以自由地发挥,吉兆可解释成凶兆,凶兆也可解释成吉兆。由此,筮占的适用范围就极为广阔,在东周时已取代龟卜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占卜方法,而且其占卜思维方式,其蕴涵的哲学原理、思想,还成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哲学思想的极重要渊泉,影响极其深广。
春秋末年,大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推崇备至,晚年发奋研究《周易》,留下“韦编三绝”的美谈。传说对《周易》最早的权威注释“十翼”即出自孔子之手。
而据《论衡》记载,孔子曾《易》卦成功地预测了一次战争的胜败:“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鲁伐越,果克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鲁国在征伐越国之前进行了卜筮,占得鼎卦,其第四爻由老阳变阴,得蛊卦。按筮法规则,一爻变则占本卦变爻之辞。
鼎卦九四爻辞曰:鼎折足,复公疏,其形渥,凶。(其意是:鼎祖折断,倾覆了王公的珍馐美味,弄得汤汁狼藉,乃凶险之兆)
孔子学生子贡由此得出鲁伐越的后果为凶,因为行军征讨需用足,现足断,故为凶。而孔子根据“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的实际情况,断定爻辞指的是越人命运,预言鲁军胜。事实证明,孔子预言正确。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随着汉朝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孔子编定的《周易》也就成为“五经”之首,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由此易学思想也就历千年而不衰了。当然,筮占之法及其占卜原理也同样成为后世各种占卜术的鼻祖及其最基本的依据。
《周易》思想的深邃。《周易》的思想很复杂,可以说是言人人殊。但是阴阳对待、流行和时中应是《周易》最为典型的思想。
《周易》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都是由阴爻 和阳爻 组成的。《易传》将其阐发为阴阳哲学,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周易》不但阴阳相对,六十四卦和八卦也是两两相对,乾坤、坎离、泰否、损益、谦豫、晋明夷……不但八卦是以“对”的形式出现的,其实全部六十四卦也是以“对”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而已。所以,读《易》当以“对”观。《周易》的这一特点,反映在思想上就是“对待”观。这种“对待”观不能简单地看做“对立”,更包括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思想。
《易》者,变也。《周易》就是“变经”,就是讲运动、变化规律的,用《易传》的话来说,就是“流行”。《周易》的卦与卦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乾卦可以变为坤卦,泰卦可以变为否卦。反之,坤卦也可以变为乾卦,否卦也可以变为泰卦。《周易》从乾坤到既济,象征着事物一个发展过程的圆满结束。但是,既济卦之后还有未济卦,明显含有事物的发展是无穷的思想。
《周易》重视中位,也重视时。这种思想,《易传》概括为“时中”。“中”,不但含有不偏不倚,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的思想,也含有主张秩序的思想,甚至还包含有“正统”论的倾向。《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卦的“卦时”;一卦六爻,每一爻都有一爻的“爻时”。强调“时”,就是主张随时变化,与时俱进。这些思想,不但吸引和启发了古人,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它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人看来,《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周易》及其易学,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可以说,《周易》的思维模式、人生哲学、象数理论,深深地影响甚至支配了中国乃至中华文化圈内各国人的思维习惯、人生态度。它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罕与伦比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燦的明星。